产品经理-Timekr

产品经理的心态:大我、小我、挫败感

在这篇文章里,主要讲下对于产品经理的心态的一些看法与见解,也是最近再次翻看周鸿祎的演讲《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》后,新的总结与感悟。从三个方面谈起:大我、小我、挫败感。


产品经理的大我

在这个点上,先阐述下主讲者的一些观点:

1.再伟大的公司平台都建立在踏踏实实的产品上,脱离产品空谈战略都是空谈(产品经理的注意力应放在自家产品而非关注其他公司的战略上);

2.所有的价值都建立用户价值之上,产品为核心,用户为导向(产品经理所有的规划都从用户价值出发);

3.无论产品从业者居于什么位置,title不重要,重要的是对自己负责,不是对老板负责,要对产品负责(无论状况好坏,产品经理要对产品负责,对自己负责)。

其实这里的大我并非指的是要站在多高的角度去看待,只是一种态度而已。行业内倒有一种怪现象,经常很多朋友谈起各种互联网公司的战略,宏观的目标,整个媒体行业也存在一些夸张的报道,其实这些事物更多是表象的层面,即使你了再多的战略分析等,但这也依旧不能代表就能做出符合这种战略的产品。互联网思维更多只是一种趋势的名词而已,从无论对于传统行业还是互联网,其实本质上都是以产品为根基,服务于不同的用户。

关于title这点,其实更多的是对一种职责的态度,产品经理只是一种职位,并不具备某种真正的头衔,但是负责某项产品,就必要对其负责。因为协调的身份,会与测试、开发、设计、运营、老板等不同部门的人打交道,同时还要时时把握用户的反馈,因此并不是一项简简单单的事务。承受压力是必然的,但都是为了项目更好的实现,对产品负责是每位产品者应有的态度。


产品经理的小我

作为某个项目的策划者,要时时和用户打交道,这句话不无道理。从本质上来讲,策划者其实更多的是对项目本身进行设计,但难免陷入一个误区,就是从策划的角度看产品没有什么大的问题,但从用户角度来说问题却是一堆。这个时候,用户思维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。用户反馈的建议不一定对,但一定有他的道理,其实在团队中,很多人都能提出一些问题,作为策划者,本身就应该放下心态,认真听取,发现好的优化方式可立即改进。而不能以固执的眼光来看待。从这个角度来看,并不只是产品,各种角色在做事务都会多多少少发现可以改进的地点,这就是在进步。

近来有很多观点来评判策划者的“好坏”,即能否能否立即变小白为,其实变“小白”并不是说真的成某一小白,用户本非是想象中的那样小白,他们也是各种互联网产品的使用者,至少大的习惯是符合去说的,只是完全转变策划者的心态,以用户的心态去使用产品,这个好处在于能够真正发现产品的不足,甚至是更深层次的用户需求。

产品的策划者一定是经常使用此产品的人,如果自己都不花费时间使用,是很难发现深层次的问题,而所有的优质项目都是通过这些点滴不断优化出来的。这其实也是一个好的迭代方式,如果在使用过程,自己都会发现很多问题,那么自然也是不少用户感受到的,这是因为当完全以用户的角度去思考使用某件事物时,心态也就完全从策划转变为大众用户,问题暴露是显然的。


产品经理的挫败感:

在这个层面中,周总根据一些常规的事例说明了一些事实:

即使经常做过很多好的产品,也会发现很多都是运气,既在正确的时间做了正确的事情。这其实也是有一定的道理,但运气并不代表守株待兔的心态,依旧要努力探索,寻找真正适合大众的产品方向,在这个基础上,才有运气这说,而不能把运气归为做好产品的前提。

观点中又提到了苹果公司创始人乔布斯在创立苹果之前所犯的错误,关于next的产品的一些错误:想法太多,贪嗔痴。这倒给了不少启发,在很多人看来,往往只看到知名产品的表面,却不知道背后走过的弯路,付出的心血。即使是非常优秀的产品经理也依旧会犯一些错误,但这种经验是非常宝贵的。

在犯错之后,产品经理应该自我反省,否则错误会依旧再犯。其实对于一件事物,多数人都能指出一些问题,这是因为每个人的角度和观念不一样,但解决问题的方案才是根本。

另外,互联网的很多企业往往依靠某一产品成功后上了市,但之后却没有更加成功的产品。这种现象倒是可以用定位效应去解释,即使是非常知名的公司,给用户的概念往往是一种印象,并非大而全一定是好事,每件产品都是独立的,都是解决一定的垂直问题,即使体量级的产品的核心点也就一两个。

总之,不要怕去犯错误,需要的是通过错误中不断总结与优化,好的项目一定是不断打磨优化出来的。

视频地址:如何做一个优秀的产品经理。


Timekr”文章均为一线原创,禁止转载、摘录等,尊重原创,阅读价值信息。

— 于 共写了1836个字
— 文内使用到的标签:

评论已关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