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说电商产品是最具备系统化思维的产品
最近上线了一款产品:小木屋图书,主要为读书爱好者提供一种订阅式的图书租售服务。
尽管并没有大型电商产品的复杂度,但本质来讲,仍旧是个电商系统,产品模式很简洁,但是背后涉及的系统也是复杂的,所谓“麻雀虽小,五脏俱全”,在这里主要总结下电商产品,其实一开始并没有深入了解此类产品,觉得应该没那么复杂,但真正从0到1规划后,才发现所考虑的点是蛮多的,并不像一个简单的工具、内容类的产品那么简洁,一定要是建立在系统化的思维,才能真正做到它。
所涉及的模块其实都是关联的,也就是所谓的闭环,某一个模块的分析考虑不周到,其他业务也会有影响。我列举了在策划过程中涉及的一些关键业务,也是对项目的一个总结。
库存:
库存是最关键的环节,通俗来讲就是存放商品的地方。但可并不是简单的存放。
首先商品从何处来,最基本的是采购,然后是所谓的电子入库,比如我们在亚马逊中看到的某本书的数量就是库存量。
然后有人订了商品,这时单本书的数量会减1,如果订单取消后数量又会恢复到原状。
在用户真正支付后,会扣减这个数量;
如果用户返还后,数量又会增加,就是库存量的增加。
用户在产品简单的几个动作,就会涉及到库存量的改变,这背后的产品体系是最先要考虑进去的。
商品:
也就是商品展示的信息,比如价格、简介、图片等内容,这点在入库时会有个
对应的操作有两种:信息的编辑和状态的操作,信息的编辑就是更改商品的信息,最简单的例子是我们会在亚马逊的某本书看到图文并茂的介绍,这些都是编辑出来的。状态的操作主要是商品的可下单状态,比如这本书忽然不能发了,那么需要有个人工更改的操作,可显示为“暂无库存”,或者说办促销活动,在哪个时间点自动更改为活动的价格等。
订单:
订单可理解历史记录的数据,而在不同状态下订单的状态也随着改变。
比如用户下了单后,会有待签收、待付款、已完成、可退货等状态,其实都是因为某些条件而改变订单的状态。另外每个订单都有一个编号,当出现问题时,运营人员可根据用户提供的编号做到精准查询。
物流:
某种程度来说,物流是与订单绑定在一起的,也就是订单对应的商品现在到了哪,是什么样的状态。我们最开始是与京东对接的物流,让用户能够实时查询当前的商品状态。说到物流就会有个基本的运单号,通过它,可查询该笔订单的状态。其实除了物流公司提供的物流信息外,对于运营者而言,也会存在物流的操作,比如对用户订单的确认,其次才会走向物流状态。
内容管理系统:
用户看到的内容,比如我们做的书单,就是后台在内容编辑出来的,或者根据算法,系统推荐的图书。其实在用户端中,大多数的商品展示的结构都是由内容管理系统在操作,无论是人工推荐还是算法推荐。当然,分类系统也会属于内容的整理,虽不是对商品信息的整理,但却是对商品所属类目的整理。为什么用户点击“人工智能”这个标签,会显示人工智能相关的商品,就是对这些商品进行了归类。
商户系统:
有些商户是一家,比如公司的商品都由自己采购,有些则是多家。多家的话就会涉及到商家的管理,也就涉及到商家的权限,这是非常复杂的。
会员系统:
先有用户系统,再有会员系统,通过这个系统,可以看到会员用户的状态。比如有些快到期了,系统会去发送续费的提醒,这些就是从会员用户中抽出符合条件的用户进行信息推送。
这些只是在项目中觉得比较关键的子系统。但对于一个成熟的电商产品来说,所涉及的业务肯定是极其庞大的。策划电商类产品的好处是非常多的,需要从全局角度去分析业务,或者从一个简单的功能去入手,仔细思考它背后的业务逻辑,这能逐渐提升一定的思维能力。
基本上所有的产品都能从电商产品中找到基本的影子,也难怪常常有人说,做过电商产品的行业者,理解其他产品的业务逻辑是很容易的,这点深有体会。对应不同电商产品来说,同样的模块可能涉及的细分业务又不不同,但本质还是一样的。